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136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
【证发心者,从净心地,乃至菩萨究竟地。证何境界?所谓真如。以依转识,说为境界,而此证者,无有境界。唯真如智,名为法身。是菩萨于一念顷,能至十方无余世界,供养诸佛,请转法轮,唯为开导,利益众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,速成正觉,以为怯弱众生故。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,当成佛道,以为懈慢众生故。能示如是无数方便,不可思议。而实菩萨种性根等,发心则等,所证亦等,无有超过之法;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。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,故示所行,亦有差别。】

第三叫“证发心”。发心有随愿来说的,或者有随行来说,或者有随证来说的。愿心很大也就是发大心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乃至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我们也在发愿,这是愿心,行,实际去做了,真的去度众生真去断烦恼,这样的去做,完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已经发愿,然后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所以有不一样。

这个地方说“证发心者,从净心地”,净心地就是初欢喜地,“乃至菩萨究竟地”,就是法云地,“证何境界”,这个过程当中证得什么样的境界呢?下面直接回答说,“所谓真如”,他已经体证真如了,欢喜地欢喜什么?见到真如了。然后“以依转识,说为境界”,从真如门说,它体解是这样。然后从生灭门说,从转识说有境界,生灭门有境界。“而此证者,无有境界”,从生灭门说有种种境界。

那么这个从初地到十地所证的是什么?证得真如,无有境界。要说境界,那是从转识说境界。那么真正证得,他无有境界。“唯真如智,名为法身”,从转识生灭说有境界,真正证得体性他无有境界,离一切相。“是菩萨于一念顷”,这个菩萨是十地菩萨,就是登地以后的妙用。“能至十方无余世界”,他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了。

“供养诸佛,请转法轮”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初地分身百世界,二地可以千世界,一直往上增,那就可以到十方无量世界去供养诸佛,而且请诸佛转法轮。“唯为开导,利益众生”,请佛转法轮无非是开导众生。底下说开导众生,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有种种不同。“不依文字”,或者他开导众生有时候是不依文字的,不依文字怎么样?花香,身业乃至意业的感召、加持等等,这都是不依文字。

“或示超地”,所谓超地,就是无有渐次,不立次第。《楞严咒》开始不是讲“不历僧祇获法身”,就是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直接证得法身。那是极胜的人可以这样,功德一下子圆满了。“速成正觉,以为怯弱众生故”,他为什么要这样?很快就不要次第,怯弱众生胆小,要经过那么长时间太辛苦了,菩萨就说不要,很快就成佛了。“不历僧祇获法身”,立地就可以成佛。那么为这样的众生,“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,当成佛道”,以为怎么样呢?“以为懈慢众生故”。为什么给懈慢众生说要有这么长时间呢?有一些人他喜欢大场面,他不经过那么长他觉得不壮观,他要经过很长时间,在那里慢慢修慢慢修,他就觉得这样比较伟大,那么比较有经历。你一下子成了,他觉得不过瘾,所以为这样的众生说,那要很长时间修行,你慢慢具足一切功德,一点一点地修,所以说以为懈慢众生。

“能示如是无数方便”,这里简单,或者不要文字,或者赶快成佛。有的说慢慢成佛,能应众生根性来,一下成佛多没意思,慢慢地修多好啊!有人慢慢修太慢了,我要很快成佛,他都可以示现去教化他,所以说这样无数方便不可思议。

“而实菩萨种性根等”,菩萨的种性,他的根机平等。菩萨他所证的这个理性完全是一样的,那么发心也是一样的,所证也是一样的。“发心则等,所证亦等”,证到真如是完全一样的。“无有超过之法”,没有超过这个范围的,“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”。这里讲一切菩萨,你要去修,证得这个道理也好,发心也好,所证的都是一样,必须经过这么长时间。那么上面不是说很快成就吗?这里有个劫数满和功德满。劫数经过那么漫长的时间,满了成佛。那么功德满呢?功德满,他就是无次第,不要渐次,就是速成。

“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”,众生世界不同,众生有无量的世界,众生根性不同嘛。像《普贤行愿品》,他要成就众生,众生有种种乐欲、种种饮食、种种住处、种种根性等等,他都不同。那么“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”,“根”就是根机,“欲”就是好乐,“性”就是习惯,都不一样,众生的根性、好乐、习惯都不一样。有一些人他修很多,念很多经,这样他才过瘾,念一种经他觉得不好。念一个咒,念一个佛号,他就觉得很枯燥。念这个念那个,念了很多,也就这根性好乐不一样。“故示所行,亦有差别”,菩萨去度化他们,所开示的法门也种种不一样。这样就了解说佛为什么讲那么多经,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